古史辨的原意是古史辩论,一共7册。每册收集正反双方的论文,除了疑古,还有信古。
古史辨不全是顾颉刚编的,罗根泽编辑的四和六册,童书业编辑的第七册。
古史辨不是一派,参与讨论的人的学术观点并不是固定的。
顾颉刚也不是一直疑古,他晚年考证了逸周书世俘解为真。顾颉刚的学生也不是一直都疑古,童书业疑,杨向奎信。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和顾颉刚不同。所以,不存在疑古学派。
顾颉刚疑古的古是指三皇五帝成一统的古史观,不是怀疑真实的古史。这套古史观并没有正确反映三代的历史真实。层累造成说只是解释这套古史观形成的方法。
顾颉刚的层累造成说是在中国学术脉络下发展起来的。他从读四书五经开始,接续崔东壁,破除经书的迷信,集怀疑古史观大成。不是什么抄袭日本人。
二重证据法本质上仍是文献与文献的对证。对于殷墟之前的历史,仍是以考古为主。而对于文献中记载的殷墟之前的历史,可以选择不信,可以选择信,可以选择有限度地信。
张荫麟的默证说已有乔治忠的批评。什么叫默证,就是文献没记载就以为没有,但文献没记载,怎么就说有?李学勤提出的走出疑古时代,也有林沄的批评。
顾颉刚的弊端是对伪书的判断。我们要论定古籍记载的是非,要弄清楚古籍的流传以及古书的体例。罗根泽、余嘉锡、李零都从这上着眼。
疑古摧毁三皇五帝,在近代外族压力下,具有消解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事实上,顾颉刚在抗日时期重新提中华民族是一个,也是学者经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