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在我的学情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的孩子没有自己的远大梦想,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本来应该朝气蓬勃无忧无虑的,但是他们却经常说自己忧郁和纠结。在我们的心理调查研究中,发现有85%的初中以上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梦想”。很多人表示“对于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总结分析认为,有这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现在的生活特别富裕,社会环境比较安逸,致使他们缺乏危机感意识。在物质生活横流的今天,孩子想要的一切都能轻而易举的就获得。二是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侧重点的天平,往往冲向学习成绩,盲目地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而提高成绩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理想教育基本上没有大学,考上好的大学是为了有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三是我国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作风,随着财富的增加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世风日下,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现象日益增强,大人的表现做了孩子的表率,即使一些人想让自己的孩子不这样,但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校、家庭、老师、家长来说,社会上的不良风俗与现象,我们没有过大的能力制止与改变,但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家庭给予孩子最正能量的影响和指导,为此,为了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拥有美好的理想与幸福的未来,就尽可能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及时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成才,然后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必须适时对孩子提出理想方面的要求。作为家长,在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时,要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不能期望太高。比如,中学时期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个性逐步得到发展,兴趣爱好也已产生,这时家长应该从他们的爱好和感受出发,多考虑起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带有职业性质的理想。如果孩子是绘画爱好者,那么就应多从绘画这个角度提出希望,并视其潜能确立期望值的高低:潜能小的就多鼓励他多描摩景物、人物;潜能大的就鼓励他做个画家,这是第一层次的理想要求。接下去,家长就要使孩子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挂起钩来,提高到更高层次,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社会理想。
二是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我们的“智慧教育创新理论”的教育观点认为,孩子的理想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其特点是孩子把家长的、老师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阶段,是孩子最早独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职业理想出现和开始发展阶段,随着兴趣的发展,孩子逐步培养起某种爱好,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发展阶段,这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必然结果,它往往同个人职业理想相联系。不过,上述理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分开的。比如,第三阶段孩子的理想多是从本人的爱好和感受出发,从个人的发展出发,很少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把信仰的引导提到教育日程,用科学的信仰帮助孩子从职业理想过渡到正确的社会理想。
三是要重视理想的个体差异。孩子理想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理想就不一样,就是在同龄孩子中,其理想一般也有四个层次:一是具有崇高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二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三是追求实惠、追求金钱;四是没有理想。从前面提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理想来说,如果孩子有了崇高的理想并在为之奋斗,那么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并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孩子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那就应多同孩子谈谈这种不切实现的理想对人生发展的害处,教育孩子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把远大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培养孩子正确的理想观和人生观。如果孩子的理想只求实惠,家长就要明确提出健康的理想目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如果孩子没有理想,家长就要多讲一些伟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例,激励孩子迸发出理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