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优秀的小说,基本都是有真实原型的。
普通作家只有经历过这件事,才能写的很好,还能投入真的感情。
闰土真名叫做章闰水。
在当年,鲁迅是周家的少爷,章闰水的父亲是周家的长工,绍兴乡下的农民。双方严格意义上是主仆的关系。
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来打工的时候,因为忙不过来,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进城。
他的妻子其实也大名鼎鼎。
鲁迅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曾写道:“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女工,身材生的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这位“真阿长”就是章福庆的妻子,她叫阮太君。
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等级的思想,鲁迅和章闰水关系很好,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常在一块儿玩耍,并以“兄弟”相称。
鲁迅是少爷,但基本没出过绍兴城,平时最大的乐趣不过是在百草园,也就是他家的院子里玩玩。
相反,章闰水则在乡下生活,懂得事情比鲁迅多。
其实,当年章闰水家的生活就很艰难,不然怎么可能又种地又做长工呢?章闰水其实从小就跟着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看瓜地,网鱼,晒稻谷,并向父亲学会了竹编手艺,变得心灵手巧。
只是章闰水毕竟是小孩子,还不知道这些。
相比呆板、性格有些懦弱的鲁迅,章闰水则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是鲁迅儿时的偶像。
以至于新年过后做完忙月,父亲要带着章闰水回乡下时,鲁迅每次都急得大哭,章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门。
只是,孩子的童真时代毕竟是短暂的。章闰水之所以儿童时代还不错,一是他的父亲不辞辛劳的为了孩子劳作,二是章闰水太小,有些事情不能理解。
随着长大以后,鲁迅和章闰水都了解了社会。
鲁迅因为爷爷的舞弊案和爸爸抽大烟导致的慢性病,最终家破人亡,被迫去西洋学堂上学,又去了日本留学。在当年,科举才是正道,去西洋学堂上学等同于今天入邪教,是社会不齿的行为。
鲁迅就是在冷嘲热讽中长大的,学生时代就开始自食其力,很不容易。
即便如此,鲁迅毕竟有周家这个底子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生活比章闰水那是好上百倍了。
在青年时代,鲁迅和章闰水的关系就有些变化了,但还算不错。
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章闰水一块儿去南门黾山游玩。他们还去参观轩亭口、大善寺,两人边走边谈,极其亲热。
因为当时他们都还没有家,尚且没有到需要养家的地步,不算非常艰难。
成家以后,鲁迅被迫去他曾经要推翻的清政府去做公务员,但毕竟收入还可以。
章闰水则成为普通农民,在清末民初 国破家亡、兵匪横行的时代,也就一塌糊涂了。
历史这么记载:不久,章闰水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死去。年轻的章闰水就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这时的章闰水,脸上刻满了艰苦生活的印记。中等个子,黑黑的脸,剃了光头,穿着草鞋或干脆赤脚,戴着一顶毡帽或笠帽,身上是土布做成的蓝黑色的大襟衣裳。平时不爱多说话,整日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从不停歇,是一个勤快老实的庄稼汉。
但满清那个时代,再勤劳的农民也是刀板上的肉,温饱都很困难。章家只有六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尽管章闰水起早摸黑地干,还是养不活一家人。遇到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打工为生。
他早没有小时候的灵动威风,章闰水见到鲁迅后恭敬地喊了一声“老爷”。
由于贫困和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钱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终于在五十七岁时,也就是1936年亡故(同鲁迅同一年)。死后他家破人亡,章闰水儿子回忆:母亲去上海给人家当保姆,哥哥当了童工,妹妹连病带饿死去了,我被送到邻村当小长工,从没上过学。
这里萨沙忍不住说一句, 1919年12月,鲁迅回到绍兴搬家,最后一次见到章闰水,1921年创作了著名小说《故乡》。
而20年代,鲁迅已经开始大红大紫。
根据学者考证,从30岁以后的24年间,鲁迅平均每年相当于今50万元人民币、每月20 000—50 000元人民币的殷实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
而章闰水死于1936年,而不是1916年。
如果真正是好朋友,鲁迅为什么不多少接济一点。
虽说救急不救穷,好歹给点钱看看病也好吧。
而周、章两家重新建立起联系,已是1956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