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飞老师,沪剧名家、沪剧流派杨调的创始人、沪剧泰斗、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大师;江南四大悲旦其中就有杨飞飞,为戚雅仙、徐丽仙、梅兰珍、杨飞飞。
说起杨飞飞她的艺术感悟,她曾言,你唱戏是为了啥,当时刚开始唱戏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什么艺术感受力都不懂,到后来才知道,唱出一句词观众受到的教育不得了。最难忘的事,观众拿着一条手绢哭着到她家里,为啥呢,以为她当时病得快不行了,那么他们心疼地哭了,她说你们不要哭,我暂时还不会走的,我还要唱呢。她的愿望,她希望凡是她的学生,唱得好的要推广、另外能有创新的那是最好,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否则就失传了。
2011年6月6日端午节,以沪剧名家杨飞飞命名的沪剧艺术星舞台在闵行区颛桥镇正式揭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沪剧艺术,年近九十的杨飞飞不顾身体抱恙、亲临现场,而她的众多学生也纷纷远道而来为他(她)们的恩师捧场。杨飞飞原名翁凤清,浙江慈溪人,十二岁来沪学艺,作为沪剧界的常青树,杨飞飞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舞台形象,成为了几代人心中为之痴迷的偶象,而她留给自己的则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她呢小时候和爸妈去大世界玩,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戏曲,回到家在后门乘凉的时候,就唱给大家听,唱《包公打銮台》,她喜欢唱大花脸的。杨飞飞年少时嗓音宽厚洪亮,善于模仿京剧大花脸的唱腔,被街坊们戏称为“小金少山”,这也为她日后形成杨派唱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家对门有个阿姨和***妈说,杨飞飞她小时候的小名叫阿清,阿清妈,你为啥要那么苦啊,家里这孩子那么乖就让她去学戏呀,那么去哪里学呢,去大世界,我来负责介绍,那么就介绍她去学文明戏,拜在滑稽老生胡铁稳(魂)门下。1935年,12岁的杨飞飞来到上海开始了她的学艺之路,凭借着良好的悟性和出众的模仿力,很快便在文明戏班中站稳了脚跟。文明戏有时要演表现妓院里的戏,就让她这个小妹妹来唱,她上台唱大家都非常欢迎,里面有女子四簧,五更独坐写字台,她都会唱的。但文明戏以说白为主,满足不了杨飞飞渴望演唱的欲望,一天她途经楼下的儿童申曲班,一阵悠扬的曲调更是迷住了杨飞飞,看见汪秀英、丁是娥,怎么这么小的孩子能唱得那么好,而且自己拉胡琴弹琵琶,都做得来的,那么她就和她们交朋友了,然后又拜了丁婉娥为师,丁婉娥也蛮喜欢她的。沪剧早年是从徽州的花鼓戏演变而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滩簧调,上世纪三十年代更名为申曲,其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成为了当时上海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1938年,16岁的杨飞飞进入了申曲前辈丁婉娥组建的婉社申曲儿童班。大家都挺欢迎她的,说这小孩挺精怪的,而且她真正唱起苦戏的时候眼泪鼻涕很多,挺认真的,大家都说她聪明得不得了,好好唱总会“出世”的。
在当时的申曲儿童班,丁是娥是班里的当家花旦,也是杨飞飞最好的小姐妹,同时丁是娥出众的表演技艺也让杨飞飞羡慕不已。他们让她和丁是娥竞争,现在你是没有她唱得好,假以时日就能超过她了,她(杨飞飞)当时想你们在做梦,她(丁是娥)当时在儿童申曲班顶着小婉娥的外号是头牌,自己怎么唱得过她,但后来唱着唱着,她杨飞飞倒真的唱得蛮好了。当时在曲艺界要有所发展,除了有过硬的本领外,一个响亮的艺名也是必不可少的,她文明戏班的师娘叫胡素琴,她挂牌叫胡美琴,唱到后来文明戏班有个编剧就说,(飞飞、)你挂这种艺名没有噱头的,什么琴什么琴,很俗气的,我给你起个名字,叫“飞飞",隐喻越飞越高、越唱越红,这么她说好的,那么后来又跟了丁婉娥的丈夫姓杨,叫杨飞飞,她就是这么唱着唱着红出来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申曲进入了西装旗袍戏的鼎盛时期,申曲也随之更名为沪剧。上戏院看沪剧已然成为了当时最主流的消遣方式。沪剧名家筱文滨看准时机、大量网罗人才,创新曲目,1942年,19岁的杨飞飞加盟文滨剧团,后来由筱文滨、筱月笙(珍)领导的文滨剧团将她招过去做他们的基本演员,当时筱月珍但凡要唱母女戏,总是杨飞飞扮演女儿她扮演娘,下面的观众非常欢迎,眼泪鼻涕嗒嗒滴,小辫子捏捏,,哭哭唱唱,下面观众都拍手的。她曾对王丽君(沪剧演员)说,“情绪还不够、还不够饱满、不够突出,观众听着不够刺激"。有一张照片、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她只有十几岁,这部戏是她的成名作,叫《投海曲》,这部戏当时一炮打响,红得不得了,那时文滨剧团刚刚开始改革音乐,用钢琴伴奏,“夜听海里波涛响"这种气势,从这部戏开始观众对她开始有了印象,那么之后才有了“杨八曲”等,那个时候年纪轻啊。《碧海春恨》讲的是姐妹两个人,姐姐和表哥谈恋爱,父母不同意,要把她嫁给别人,姐姐不答应私奔逃婚,和表哥外面约好依旧谈朋友,那么碰到她这个呢演的是妹妹,当时家里弄得一团糟,房子也抵出去了,逼债的人纷纷上门要债,没办法只能到舞厅门口找姐夫要点钱,姐夫骗她到他家把她强奸了。一曲《投海曲》不仅唱出了杨飞飞的自信,更让当时的上海沪剧迷们看到了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地升起。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上海的戏曲事业经历了历史上难得的繁荣发展时期,杨飞飞与爱人组建的勤艺沪剧团,积极从老剧引进了大量进步题材作品,并在唱腔上努力探索,独创了被后人誉为“杨八曲"的经典唱段。
怎么“杨八曲"呢,沪剧里有个“西厢开篇",“西厢开篇”里各种曲调都有的,那她就想把这种方式放在新戏里唱,唱成八种曲调,并且根据她的嗓音特点,形成了“杨八曲”。“杨八曲”由迂回、三送、凤凰头、长腔、短板、离魂调、反阴阳、三角板这八种唱腔组成,1951年,杨飞飞将这些唱腔融汇(会)在新剧《妓女泪》中,一曲惊园自叹,技惊四座、轰动一时。《妓女泪》啊,又有张照片而这张照片是在她六十岁左右,在最红的时候拍的,当时挂在共舞台门口,就是对老天说,天啊,为什么我要那么苦啊,观众都欢迎的,觉得这种控诉是真实的,觉得这个妓女的遭遇真的是很苦的,演出产生的效果是很好的,演出前共舞台门口交通都堵塞,人群拥挤得不得了,这样的。剧团里的人闲聊的时候说起,王秀文说,阿姐,这部戏你来唱肯定好的,那么杨飞飞说你讲讲看,那么她就把整部戏讲了一遍,她说好啊,就拿来唱了。以前这段戏是在监狱里唱的,监狱里叹五更,在监狱里唱缚手缚脚的、表演效果不好。不行,我要把她从监狱里放出来到北京去找儿子时,沿途边回忆边唱。1954年,杨飞飞与丈夫赵春芳再推力作,根据作家柔石同名小说改编的沪剧《为奴隶的母亲》横空出世,揭露了中国农村典妻旧俗制造的人间悲剧,杨飞飞在剧中扮演被丈夫典出了三年又返回夫家的春宝娘。
《为奴隶的母亲》这部戏她从小就有印象,***妈和她说,宁波舟山一带以前有个典妻制度,时不时地就把老婆典当出去,女人很苦的,她从小就有这个印象的。《为奴隶的母亲》这部戏是悲剧,杨飞飞她唱悲戏观众是挺欢迎的,那么向谁讨教呢,老先生杨月英、悲旦大王,她教她怎么唱、怎么调整气息,眼泪在要紧处来两滴,多不要流,眼泪鼻涕太多,下面观众会觉得讨厌,要紧关头来两滴眼泪,那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