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问题,现在再回头看,死猪保险目前依然是手工拍照存储上传。
再比如,再往前5年,有人提出智能养猪,用电子饲喂站养怀孕母猪,这个猪场就变成了智能猪场。过分的是,部分猪场甚至连自动料线都没有,就买了电子饲喂站,靠人工把饲料倒进饲喂站的料斗里。这哪里智能了?那些种猪场你别笑,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买了种猪生长性能测定站的育种场已经算是育种场里比较高端的了,然后呢,还要靠人工倒料到测定站的料斗里。
他是在养猪生产的一个环节进行了落地,于整个猪场生产流程影响很小。比如,产房的仔猪叫声监控,发现被压的小猪,这是生产环节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从技术的角度看,为了把阿里的人工智能框架和养猪生产结合,必然需要一个突破口,而且是相对来说熟悉的突破口。所以选择了通过对声音的采集和分析,然后利用模型进行异常预警。数据采集简单,实施容易,而且看得见。所以有进展很正常。
然而,养猪生产首先要生的多,然后才是死的少。
所以,我们看待阿里人工智能养猪,要站在养猪生产流程的角度全面地看,而不是只看他做了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回到人工智能落地猪场的话题。
猪场信息化建设,可以把猪场的猪、物、人都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养猪数据才会逐步积累起来。目前主要侧重于猪的信息化,大多数养猪数据系统都涵盖了猪的数据管理,包括繁殖(配种妊检分娩断奶离群)、商品猪(转舍转群转批、死淘、销售、购买、转场)、健康管理(免疫保健、检测等)、育种(测定、选留、选配等)。
而猪场的物和人的信息化现在也越来越重视,这主要是基于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这都是实打实的需求。很多猪场数据系统也把这方面涵盖进来了。包括物料的出入库、人员管理、和财务系统的数据对接等等。
但要看到猪场信息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数据都是以人工填报和录入的方式进行的。虽然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尝试使用OCR的方式进行识别录入,但这个数据采集和录入的过程中,人工参与度非常高。
当然了,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不需要人录入数据,用机器设备自动完成数据采集。比如使用摄像头、扫码器、传感器等等。虽然从设想上,养猪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似乎都可以自动完成。然而,我只能说,啥时候你去猪场养一段时间的猪,你再考虑一下要不要这样讲。同样的,那些往猪场安装些饲喂料槽,加了个4G卡发送电机转动时间和次数,就敢说自己能实现精准饲喂、智能饲喂的,也是大数据养猪的,我也只能说,还差远呢。
那么到底有没有落地的场景呢?实际上通过对信息化的自动化处理,这里就有很大的落地场景。但关键在于,零散的各个点的自动化采集和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养猪生产流程的整体上,综合所有手段,完成全链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
这样的话,猪场的饲料通过料线直通料槽,猪场建设工艺决定了猪粪尿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环境控制是通过控制器自动进行,通过摄像头和RFID进行猪只识别和跟踪,接入系统的体重秤,可以完成转猪和销售过程中的自动记录。绝大多数事务都会依靠设备来自动完成。
这样看来,人工智能介入养猪场,减少了人,那么就减少了和猪接触的机会,对于现在的非洲猪瘟在场内的预防来说,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