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都习惯于这样的思维:只要我一说(哪里)怎么不好(受),或是什么 “病”,或什么“症状/现象/表现”,你(医生)就(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应该)知道吃/喝什么(药)效果最好,甚至知道能不能根治。绝大多数人/医生也习惯于(喜欢)这样做,来“彰显”自己水平高超,其实诊治病症根本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由于人们对人体和自然界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教科书还多沿用100年前的版本为底本,很多内容和思路都错着呢,医生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也跟着错着呢!人们都习惯于说:治疗某某症或病的特效药。包括药物说明书上也写适应症:某某病,比如肺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等等。岂不知,这些所谓的“病”名,都是 “症”的范畴,而所有的“症”都是结果,而结果看似相同,其实根本就不同,只是相似,那么引起相似的结果的原因可是不同的。就是说每一个看似相同的结果的背后都隐藏着非常多的不同的原因的可能性。看到了结果,但是所有的结果都是似是而非的。比如提问者提出的“口腔溃疡”,口腔表明了部位,溃疡是结果,是症,有人称之为病,也不算错,因为文字和语言是笨拙的,几乎不能准确表述客观事实。
溃疡是结果,而不能认为;一说口腔溃疡,原因就是一样的,用同样的治疗方法都能治愈;正确的思维是:知道任何一个或多个症状后,一定要找到引起具体某人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那时给予的治疗才可能是正确的,才可能治愈。实际上,没有治愈某(炎)症的通用方。比如,鼻炎,看似相同,其实根本不同,引起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同,用同样的方法肯定不 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很多时候,即使是同样的原因引起的,用同样的方法也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广告上都在说“治疗鼻炎/哮喘/胃溃疡/肠炎等的特效药”,那就是在瞎说!说:“治疗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的特效药”是正确的,或者说:“治疗结核杆菌引起的病症的特效药”,或者说:“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病症的特效药”,等等才是合理的。因此,将来所有的药物说明书里的内容都要进行更改。
经过系统地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引起任何病症的原因无非就是体外因,见下图。无论是体内和体外的,都可以分为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然后再逐步细分。详细内容去看我头条号里的文章:试治,或可以叫s隐症状态。看下面的隐症、显症之间的逻辑关系示意简图。明白了这些,就知道为什么症状消失后还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了。很多病症反复发作,多数是因为没有根治的原因。根治了,很难再次出现因为同样的原因引起的同样的病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