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大萧条,一般指发源于美国进而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主要说说在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一战结束后,由于多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结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长,这就导致了购买力完全赶不上商品产量的增长。
1927年到1928年,股票市场几乎翻番,大量股票通过杠杆买入,信贷经纪人四处贷款,美国人民消费着未来。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了“黑色星期四”的抛售风潮后,在短短一个月间下跌了近百分之四十(历史与现实总有惊人的相似)。
从股市大崩盘到1932年年中,美国经济陷入了加速下滑的恶性循环中。起初,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得不维持价格,于是销量下滑,接着只好用裁员这种方式消减成本,可是失业者丧失了购买力,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最终是更大范围的裁员。
在这场大萧条中,共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86000多家企业暂停营业,政府税源不足,公共设施缺乏。美国经济陷入了毁灭性的灾难中,许多人像牲畜一样才勉强存活下来。
1932年秋季,大约有200万美国人正在四处流浪,他们中有失去产业的佃农、遭遇干旱放弃土地的农民、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孕妇、生病的婴儿、被迫下岗的中年人。
这些流浪者一开始怀着期望,乐观地踏上找工作的征途,可是等待他们的是日复一日的流浪、穷困潦倒和背井离乡。他们发现实际情况是300个岗位有5000人抢,招聘6000人却有10万人去应聘。
他们只好从一个州流浪到另一个州,在公园露宿,无铺盖、无遮挡,躺在地上、挨到天亮、再次上路,他们的衣服变成了破布,鞋子上满是补丁。
在流浪者大军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出卖肉体,只为一次十美分的廉价报酬。
一位名为约翰·斯坦贝的作家曾回忆说:
“你必须有钱才敢生病。我牙齿曾出现问题,所以全部脱落。……人们一边为了抢马桶而争吵,一边从他们破烂的大衣口袋里掏着面包屑或腐臭的肉末。”
他也曾这样描述这些流浪者:
“……许多年轻人都还是十几岁的少年,顶着厚重蓬乱的头发。……他们四处漂泊,冬季来临时聚集到大城市,饥饿、挫败、空虚和绝望驱使着他们不断流浪,四处寻找工作和可以糊口的食物,在凄惨的环境中挣扎。”
在城市里的教堂、医院、收容所和福利站,人们都在排队领取救济食物。需要救济的人越来越多,胡佛总统还是不肯给予他们帮助。
领不到救济食物的人们会一路跟着装载蔬菜的卡车,等着争抢掉下来的东西;或者在饭店外蹲守,只要一有厨师把剩菜放在厨房外,她们立刻从黑暗中窜出来哄抢;又或者一头栽进垃圾场,啃着骨头和食物残渣。
曾经的中产阶级也迅速衰落,融入了打工者的行列,有农场主、牧师、工程师、学校校长,甚至还有银行的前行长。
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此时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占总人口的28%,这还没有将1100万的农村饥民算在内。
随着农产品的暴跌,越来越多的农场主破产了,辛苦付出了劳作不仅不能赚钱,甚至还要承受亏损。他们发现用玉米做燃料比卖掉玉米买煤烧更划算,宰杀牲畜然后扔掉比喂养它们卖掉亏损更少。
一位农村报纸编辑曾经恳求胡佛总统到农村去看一看:
“每个农民,无论他的农场是不是已抵押,都知道以今天农产品的价格,迟早有一天会破产。农场主破产了,放贷的银行会收回这片土地,他们将沦为银行的佃农。”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乡村,人们吃的是野生杂草根和蒲公英;在肯塔基州,人们嚼着紫罗兰的花蕾、野菜和牲口吃的野草。
在大萧条初期,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资金短缺,导致教室不足、课本不足,学生们挤在铁皮棚里上课,教科书一届用完传给下一届接着用。
随着大萧条的持续,最后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有的学校一星期只上三天课,更多的学校则直接停课。
到1932年,全美国有超过30万儿童辍学,而依旧在上学的孩子中营养不良的比例竟超过90%,这些孩子的症状表现为嗜睡和智力发育迟缓。
一位名为牛顿·D·贝克的政治家曾问:
“我们承担得起对这一代青少年永久伤害的责任吗?”
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三年之后,有这样一首歌在孩子们口中传唱:
“梅隆吹响哨声,
胡佛敲响钟声,
华尔街发出指示,
美国就去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