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
维也纳格局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背景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 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 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 召开了 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性质
维护这个体系的组织为 神圣同盟。该同盟由 俄国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 奥地利皇帝 弗兰茨一世和 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而在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实际上是奥地利 首相 梅特涅,目的是为了镇压奥地利境内多民族国家的起义,并抑制 沙皇俄国西进的躁动,因而1815~1848年的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特涅时代。组成神圣同盟的俄普奥三国为什么要相互救援?为了镇压 法国大革命;他们所谓的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又指的是什么?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来英国也参加了同盟,神圣同盟演变为 四国同盟,目标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国也参加了同盟,显然同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 世界革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 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
特点
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的。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影响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 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为了确保维也纳体系的完整,防止革命再度发生,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于1815年 9月26日联合奥、普两国缔结 神圣同盟,并邀请各国参加。为防止法国再起,英、俄、奥、普四国于同年11月20日又缔结了四国 同盟条约,四国将以武力维护 维也纳会议决议的实施。经过20年代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希腊独立运动,30年代的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波兰十一月起义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的接连冲击,神圣同盟终于解体。1853年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