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窝铺沟村,大部分民宅因为常年无人居住而荒废。由于当地偏远山区农村贫困落后,许多村民或外出务工,或搬迁至县城,致使村中人口所剩无几,逐渐成为“空心村”。
那么国外是如何治理空心村的?
德国是西方工业大国、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及汽车工业闻名全球。不过,德国的工业能量并不反映在城市规模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在这个西欧国家并不常见,倒是连片的乡村衬托着城市,并与城市无缝对接、和谐共生。按照德国农业部的说法,德国国土面积的90%散发着乡村气息,约4400万人生活在乡村,占德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在德国政府的理念中,乡村和城市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依存。因具有多样性和多重功能,乡村在德国并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的统一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社会谈论的乡村地区已经超出了农业的范畴。德国农业部表示,虽然28.5万家农业企业(包括家庭农场)在德国乡村每年的农产品产值达500亿欧元,但乡村地区不仅有农业,它还是中小制造企业、服务型企业、手工业者的栖身之所,是德国发展新能源、搞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也是德国人理想的天然疗养场所。
政府同时也承认,德国乡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突出,一些乡村地区缺乏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条件偏差、宽带互联网接入仍属空白,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逐年下滑、乡村规模趋于萎缩。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及其他偏远、结构松散的乡村萎缩尤为明显。
德国政府特别指出,乡村规模萎缩存在着恶性循环:人口减少——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升高——基础设施建设停滞——受教育机会不足——就业机会减少——居民购买力下降——地方税收减少。尤其是在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德国乡村人口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大。
就具体措施而言,政府一方面大力支持乡村的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增强乡村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吸引力。
例如,德国联邦经济部发起了“农业结构优化及沿海保护”联合行动,旨在保证德国乡村农林业的发展能力,使其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欧盟保持竞争力。联邦及地方政府每年为此投入近10亿欧元。
类似的联合行动计划还有“地方经济结构优化”行动、“小城镇——跨地区合作及网络”计划等。此外,德国还充分利用欧盟农业基金支持乡村农业发展,强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例如减少或彻底放弃使用化肥、支持生态农业等。
又如,德国政府向落后乡村提供经济和就业政策优惠;致力于乡村自来水管网与下水管网建设;根据人口分布的变化调整乡村学校布点;还重点加强乡村的电信网络建设。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各州政府合力推动乡村宽带建设,力争使2M速率以上的高速互联网覆盖各个乡村,并在定价方面保证乡村用得起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