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 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因此一个优秀的文学欣赏者,会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含义。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
二 模糊性间接性 1)形象模糊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等形象,只描绘出大体的样子,没有细致的描写,因此首先在人物形象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2)从作家方面看,文学的模糊性随处可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各种意象均可感受到愁之深切,并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解读空间。又如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言不尽意便充分说明了这既是作家有意而为之,又是无奈之举。这文心雕龙中刘勰曾说:“文外重旨”,我们能看出文学的模糊性使文学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的优势,因此这更有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不同的读者层次,不同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中的发现与感悟不同。3)从读者角度来说,读者为了适应这种模糊性,为更好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想象力必须发挥作用。因此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与文学的模糊性间接性又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文学的模糊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此外,也是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间,催促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些方法无非都是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局限性转化为优势和特长,从而使文学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刘勰还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个人的人生乐趣,以及对人生的充分体验不尽相同,因此文学的模糊性导致了多样化的个性阅读。所有人读完作品以后感到有了自己对作品和人生看法的原因。王夫之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便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