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平话 属汉语方言粤语的次方言。平话大致可分为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桂南平话受官话影响较小,较完整地保留粤语的基本特点。平话人主要是宋代随狄青南征屯戍将士的后裔,以及之后陆续入桂为官的官属乡人、屯田的士兵和百姓的后裔。南宁平话属桂南平话,主要流行于南宁市区的亭子、那洪、沙井、石埠、上尧、心圩、安吉、津头、吴圩、苏圩、那陈、大塘、四塘、五塘、昆仑等乡镇,以及武鸣县的部分乡村。使用人口约80万。宾阳县、横县以及上林县、马山县部分乡村的“客话”、“村话”,与南宁平话较相近,同属桂南平话。南宁东郊的平话与西郊的平话略有差异。南宁平话人多能说白话,南宁白话人也多能听平话。南宁平话一般有22个声母,49~56个韵母,9~10个声调。在语音上,平话与白话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均念不送气清音;有声母;古蟹、效、咸、山等四摄开口一二等字不分;效、咸、山等摄开口二等没有文白异读。
南宁壮话 南宁市的壮语内部分属南北两个方言,大致以邕江为界,江北属北部方言区,江南属南部方言区。武鸣县全县地处江北,壮语均呈北部方言特征;原邕宁县跨邕江南、北,境内壮语在江北的属北部方言,在江南的属南部方言。城区地处壮语南北方言的分界线上,壮语也分属南北两种方言。那龙和三塘的壮语可以分别作为南宁市南北壮语方言的代表。
南宁白话 属汉语方言粤语的次方言。粤语是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与当地土著民族长期杂处而形成的汉语方言。粤语俗称白话。南宁白话从广东传入。白话主要流行于沿江、沿海的商埠、城镇。南宁市区及横县的横州镇、峦城镇通行白话,使用人口约320万。南宁白话无论是语音或词汇,都与珠江三角洲的广府白话十分接近,交流没有障碍。南宁白话有21个声母(老派24个,多ts、tsh、s),54个韵母,9个声调。与广州话相比,南宁白话在语音方面的主要差异是:古心母及少数书母字读边擦音[sR](广州读[s]);豪韵字读[u](广州读[ou]);效、咸、山等摄开口二等字以及梗摄开口字有文白异读;广州话的[øy],南宁话读[y],广州话的[ei],南宁话读[i]。
南宁官话 通行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又称北方官话、北方话。就全国范围来说,官话分8种次方言。流通于广西境内的官话属于西南次方言,俗称西南官话,在广西境内也叫桂柳话。西南官话的声母总数较普通话少。一般只有16个,多的18个,少的只有14个,没有舌尖后音声母和卷舌韵母。声调一般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古入声今读已不复存在,较整齐归入阳平。广西各地官话的4个声调不仅调类相同,调值也基本一致,调值分别是:阴平44,阳平21,上声54,去声24。其中去声调慢读时微有降低,有曲调感。差异较大的是阳平调。桂西一带的阳平多为高降调42。近年来,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入归阳平”的格局在新派中已不那么整齐。在南宁市,使用这种方言的为壮语北部方言区的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县城及乡镇所在地,当地少数民族大多能操双语,既会讲本民族语言,也能讲官话。与桂柳官话不同的是,这些地区的官话受壮语影响,无送气塞音,有边擦音;塞擦音声母多读成擦音。使用人口约80万。
南宁客家话 汉语方言。客家话的形成跟客家居民的发展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客家(或新民)是跟当地原有居民相对而言的。宋时,居民户籍开始有主、客之分,常把从外地迁入的新居民录入客籍,由此开始出现“客”或“客家”的称谓。各地客家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强。在南宁,客家话称新民话。宾阳县的武陵、和吉、王灵、芦圩、新桥、古辣等乡镇部分村庄,横县的横州、校椅、石塘等乡镇部分村庄,马山县周鹿镇的部分村庄及隆安县、上林县部分地方讲客家话。使用人口约40万。南宁的客家人多声称来自广东梅州。从语言特征看,与县西片客家话较近,除具有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今逢塞音、塞擦音一般清送气清音的特点外,古心母、生母字及少数崇母字读边擦音。声调调类有6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下面我们来看《南宁市志文化卷》的记载